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起源于骨髓内浆细胞的恶性血液肿瘤,作为血液系统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,正悄然影响着全球数十万中老年人的健康。当负责产生抗体的浆细胞发生癌变时,它们会在骨髓中异常增殖,挤占正常造血空间,同时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,激活破骨细胞导致骨骼溶解破坏,并可能浸润肾脏、骨髓外软组织等器官。这种疾病尤其高发于60岁以上人群,中位发病年龄约69岁,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,非洲裔人群的风险也相对较高。
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复杂且隐蔽。经典症状被称为“CRAB”四联征:高钙血症可引起口渴、多尿、便秘甚至意识模糊;肾功能损害表现为泡沫尿、水肿和乏力,约半数患者初诊时即存在;贫血导致进行性加重的疲劳、苍白和气短,超八成患者会发生;骨病则引发腰背或肋骨剧痛,近九成患者可能出现病理性骨折。此外,患者还易出现反复感染、血液粘稠引发的头晕或视力模糊、神经压迫症状以及淀粉样变性等全身性损害。
诊断多发性骨髓瘤需结合三类关键检查。骨髓穿刺或活检确认浆细胞比例超过10%或存在浆细胞瘤,并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恶性克隆特征;血液和尿液检测需发现单克隆蛋白异常,包括血清蛋白电泳、免疫固定电泳以及血清游离轻链比值分析;影像学则通过低剂量全身CT或PET-CT评估骨骼破坏程度。根据分泌的异常蛋白类型,疾病可分为IgG型、IgA型、轻链型等,其中IgG型占比最高且预后相对较好,而轻链型对肾脏毒性较强,IgD型虽罕见但侵袭性高。
近年来,基因检测在骨髓瘤诊疗中的价值日益凸显,MET基因作为潜在治疗靶点备受关注。正常情况下,MET基因编码的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参与组织修复,但在骨髓瘤中可能通过基因扩增、蛋白过表达或配体异常激活等方式致癌。约5%-10%的新诊断患者存在MET蛋白过表达,3%-5%存在基因扩增(复发患者比例更高)。研究表明,MET异常可能促进肿瘤增殖迁移、诱发髓外病变,甚至介导对蛋白酶体抑制剂的耐药,部分患者生存期可能因此缩短。
对于高危新诊断患者、治疗反应不佳者或复发难治患者,建议进行MET检测。常用技术包括免疫组化检测蛋白表达水平、荧光原位杂交识别基因扩增,以及二代测序全面分析突变和融合。其中免疫组化普及度高但标准化有限,荧光原位杂交特异性强却无法覆盖所有异常类型,二代测序信息全面但成本较高。
治疗策略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。适合干细胞移植的患者通常接受含蛋白酶体抑制剂、免疫调节剂及单克隆抗体的诱导治疗后进行自体移植;高龄或体弱者则采用持续药物治疗。复发难治患者可选用靶向CD38或BCMA的新型疗法,如抗体药物偶联物、双抗或CAR-T细胞治疗。针对MET异常的患者,MET抑制剂如谷美替尼等已在临床试验中探索应用,但需精准筛选获益人群并解决耐药问题。当前建议存在MET扩增或过表达的复发患者积极参与相关临床试验。
预防方面需避免长期接触苯类溶剂或辐射,控制慢性炎症并保持维生素D充足。高危人群如意义未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尿指标。治疗过程中,微小残留病检测是评估疗效深度的关键工具,阴性结果往往预示更长的生存期。
展望未来,多发性骨髓瘤的精准诊疗将持续发展。MET靶向治疗需优化生物标志物筛选体系,探索联合用药策略及新一代抑制剂,同时研发MET导向的免疫疗法。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和个体化方案的完善,这一曾经的“不治之症”已成为可长期控制的慢性病。患者若出现不明原因骨痛、贫血或肾功能异常,应及时就医并开展规范化的分子检测,为战胜骨髓中的“破坏者”赢得先机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被感动 | 同情 | 囧囧 | 愤怒 | 和谐 | 悲剧 | 高兴 | 打酱油 |